行业咨询

适合慢性病的运动方式有哪些?

2025-10-21 14:50 芯瑞康 阅读

适合慢性病的运动方式需根据疾病类型、患者体能及医生建议个性化选择,核心原则是“低风险、高效益、可持续”。以下从常见慢性病分类出发,推荐具体运动方式及注意事项:

一、心血管疾病(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衰等)

1、推荐运动

(1)有氧运动(核心选择):

快走: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-120步,每周5次,每次30分钟。

游泳: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,适合合并关节炎或肥胖的患者。

骑自行车(室内或户外):低冲击,可调节强度,适合心功能稳定者。

太极拳:动作缓慢,强调呼吸与动作协调,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心率。

(2)辅助运动

呼吸训练(如腹式呼吸):每日2次,每次10分钟,改善肺通气功能。

(3)注意事项

避免突然剧烈运动(如冲刺、举重),以防血压骤升或心肌缺血。

运动前后监测血压,若收缩压>180mmHg或舒张压>110mmHg,暂停运动。

冠心病患者需携带硝酸甘油,运动中若出现胸痛、头晕,立即停止并就医。

二、代谢性疾病(糖尿病、肥胖症、高脂血症等)

1、推荐运动

(1)有氧运动(控糖降脂首选):

慢跑:速度以能持续对话为宜,每周4-5次,每次30分钟。

跳舞(如广场舞、尊巴):趣味性高,适合长期坚持。

健身操:结合上下肢动作,提升全身代谢率。

(2)抗阻训练(增肌降糖关键):

弹力带训练:如坐姿划船、侧平举,每周2-3次,每次20分钟。

自重训练:如靠墙静蹲、平板支撑,适合初学者。

(3)柔韧性训练(预防损伤):

瑜伽:选择哈他瑜伽等温和流派,避免高温瑜伽。

拉伸:运动后进行全身拉伸,重点拉伸大腿后侧、背部肌肉。

(4)注意事项

糖尿病患者运动前需监测血糖:

血糖<5.6mmol/L时,补充15g碳水化合物(如半根香蕉)后再运动。

血糖>13.9mmol/L且伴酮体时,暂停运动。

肥胖症患者选择低冲击运动(如游泳、椭圆机),避免膝关节损伤。

三、呼吸系统疾病(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、哮喘等)

1、推荐运动

(1)低强度有氧运动

步行:从短距离(如500米)开始,逐渐增加至30分钟/次。

室内自行车:固定阻力,避免户外空气污染刺激。

(2)呼吸训练(核心改善肺功能):

缩唇呼吸:用鼻吸气,缩唇如吹口哨样缓慢呼气,每日3次,每次10分钟。

腹式呼吸:仰卧位,一手放胸部,一手放腹部,吸气时腹部隆起,呼气时凹陷。

(3)力量训练(增强呼吸肌):

吹气球:每日3组,每组10次,锻炼膈肌力量。

(4)注意事项

哮喘患者避免在花粉、冷空气或污染环境中运动,随身携带急救药物(如沙丁胺醇)。

COPD患者运动中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、痰中带血,立即停止并就医。

四、骨骼肌肉疾病(骨质疏松、骨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等)

1、负重运动(增骨密度):

(1)散步:每日30分钟,速度适中,避免上下坡。

(2)  踮脚尖:站立位,缓慢踮起脚跟再放下,每日3组,每组15次。

2、抗阻训练(增强肌肉保护关节):

(1) 坐姿抬腿:坐在椅子上,直腿抬高至与地面平行,每日3组,每组10次。

(2) 弹力带膝屈伸:固定弹力带一端,另一端套在脚踝,做屈膝伸膝动作。

3、柔韧性训练(缓解僵硬):

(1) 椅子瑜伽:利用椅子辅助完成树式、战士式等动作,避免过度拉伸。

4、注意事项

(1)骨质疏松患者避免弯腰、扭转动作(如高尔夫球),防止椎体骨折。

(2)骨关节炎患者选择游泳、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,避免爬山、爬楼梯。

五、神经系统疾病(帕金森病、中风后等)

推荐运动

1、平衡训练(预防跌倒):

(1)单脚站立:扶墙或椅子,单脚站立10秒,逐渐过渡至30秒。

(2)平衡垫训练:站在软垫上,保持身体稳定,每日2次,每次5分钟。

2、协调性训练(改善运动功能):

(1)太极拳:动作缓慢连贯,强调重心转移,适合帕金森病患者。

(2)舞蹈疗法(如交谊舞):通过节奏和步法训练,提升肢体协调性。

3、力量训练(增强肌肉控制):

(1)坐姿推举:使用轻哑铃(1-2kg),上推至手臂伸直,每日3组,每组10次。

4、注意事项

(1)帕金森病患者运动时需有人陪同,避免因冻结步态或平衡障碍摔倒。

(2)中风后患者运动前需评估肌力、关节活动度,循序渐进增加强度。

六、通用原则与禁忌

1、运动前评估

所有慢性病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,进行心肺功能、关节活动度等评估。

2、循序渐进

从低强度(如5分钟步行)、短时间(如10分钟/次)开始,逐渐增加至推荐量。

3、监测反应

运动中若出现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头晕、关节剧痛等,立即停止并就医。

4、结合其他管理

运动需与药物治疗、饮食控制、定期复查协同进行,形成综合管理方案。

电话

136-9316-4058

邮箱

bjxinruikang@163.com

TOP